PO18

字:
关灯 护眼
PO18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第697节

第697节

原因在于搞拆迁和大兴土木太能赚钱和迅速搞出政绩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宋这些年明里暗里捞了太多好处,对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,民间的工厂如雨后chun笋一样冒,工业化的进程速度飞快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景佑三年,也就是公元  1036  年,到如今  1063  年,仅仅  26  年时间过去,大宋就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库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长,其中搞拆迁的房地产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    汴梁工业化进程最快,各种工厂数不胜数,工厂多了吸引工人,造成人入口暴增,如今已经有一千万人,对于房子的需求极大,拆迁让财政获利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一个坊市拆迁费只需要花数百万贯,如果修成楼房的话,可居住面积将大大增加,卖出去能数倍甚至数十倍收回成本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赵骏却认为拆迁确实是暴利,但只是短期利run可观。长期来看,还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唯有让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蕴,它的风格特点,让文化和特点成为它的城市名片,才能够让城市一直进发bobo生机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好像后世我国首都北平的二环一样,那些以前留下来的胡同、四合院以及故宫,让人体会到明清时期的古韵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拆除大量古建筑,只会让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,变成一座钢筋水泥铸造的冰冷森林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赵骏保留了大量美轮美奂的皇宫和一些经典街道坊市,并且对其中的古寺、庙宇、坊市、屋楼进行修缮,让它们成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蕴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果这就让那些原住民骂娘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还是就像二环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样,有价无市,房子不拆迁,原原住民就没法成为拆迁hu,老破小的二环胡同和四合院又没人买,造成一批住着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房子,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的北京原住民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跟后世北京二环原住民比,大宋百姓狂野许多,特别是汴梁百姓,堵宰相们都不带含糊。

        去年下半年听说政制院驳回了开封府与城市规划建设部的提议,马行街跟东大街不少百姓就不乐意了,于是跑去杨察、杨告、苏涣、陈希亮、赵抃、梁适等宰相府邸闹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最近几年是赵骏权力达到鼎盛的几年,公元  1056  年,范仲淹、晏殊、杜衍、郑戬、夏竦等人正式卸任,新纳入了杨察、杨告、李柬之等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到公元  1061  年,于  1051  年入院的富弼、文彦博、韩琦、庞籍、曾公亮宋库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,卸任宰相。

        考虑到他们这些人卸任的时候年龄才五十多岁,连六十岁都不到,让这些经验丰富、年富力强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损失,于是赵骏再次进行行改革,对政制院进行缩编和外扩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谓缩编就是减少宰相数量,将人数减少到了八人,除了赵骏自己以外,目前就只有杨察、杨告、李柬之以及前年进的苏涣、陈希亮、赵抃、梁适四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外扩就是保留原来的宰相,只是不再担任宰相职务,而是以政制院参事的名义继续留在政制院,为宰相参谋政事,没有实权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即便没有实权,可一来以前当过宰相,影响力还在。

        二来继续待在最高权力中心,看似没有实权,可谁离权力中心最近谁就有权力,因此他们的身份堪比副相。

        反正大宋自从政制院成立之后就没有副相,包括最初的候补同知也只加于一级十六部,令他们职高一级,中间缺的这一层,恰好由退休宰相补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一来,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,加上包括范仲淹、晏殊、贾竦、贾昌朝富弼、文彦博等人在内的十名参事组成,形成了一个以赵骏为中心。

        的庞大政治团体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政治团体虽然内部肯定有小山头和分歧,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于德高望重,说话非常有分量,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们请教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由于七名宰相有六个是赵骏提拔上来的,剩下的梁适也恭敬顺从,区此他的权势一时无二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堂上未尝没有风言风语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有大宋百年来,还从没有过权力这么大的宰相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赵骏功夫做得非常足,他虽然权力大,却没有架

【1】【2】【3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